欢迎来到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官网!

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7 14:17:44     来源:舜达律师    浏览次数:0

  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

  于世民

  内容摘要: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上的重要制度,其存在价值在于交易安全与便捷。本文对善意取得的要件、法律后果及盗赃遗失物的善意取得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我国民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我国物权立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善意取得;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盗赃遗失物

  一、善意取得概述

  取得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无处分他人动产权利的动产占有人,以移转所有权或设定他物权为目的,将其占有的动产权利的法律制度。

  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根据,向有争议。即时效说认为其依据在于适用即时时效或瞬间时效,权利外像说认为其依据在于对权利外像的保护,法律赋权说认为在善意取得权利的情况下,是法律赋予占有人以处分他人所有权的权能,占有保护说则认为根据公示主义,占有人应推定其为法律上的所有人;法律特别规定说则认为善意取得系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以上学说,自不同法律背景出发,从不同视角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据进行阐释,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意取得保护交易安全的价值理念。

  我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据即其制度价值在于交易安全与便捷,占有的公信力系其不可或缺的基础。在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易频繁,物之占有与其本权分离是其常态。在商品交易中,如果一味强调保护财产归属的静的安全,则在每一场交易中,买受人均需认真调查对方对交易商品有无处分权,这非但会增加交易成本,且使购物者人人自危,恐遭不测损害,妨害市场交易。正由于此,立法政策在财产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的保障间,不得不进行法律上的利益衡量与价值判断,从而作出艰难的抉择,最终以牺牲真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寻求交易安全之维护。可见,近代民法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各国民事立法政策为保护市场交易安全,便捷而建立的制度。

  二、善意取得的要件

  (一)标的物须为动产

  动产的公示以占有为原则,登记为例外,善意取得制度作为占有公信力的逻辑结果,只有采占有为公示方法的动产,始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法,交易上不至于误认占有人为所有人,故不发生善意取得的问题。因此,善意取得的标的物,以动产为限。

  依法律规定,物权变动须办理登记始能对抗第三人的动产,该类动产因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受让人误信占有人为处分权人缺乏合理依据,故不适用善意取得。

  记名有价证卷须依背书或办理过户手续予以转让,不生善意取得的问题,但货币及无记名价证卷则有善意取得的适用。因为货币具有极强的替代性,乃价值的表彰,被赋予了强制流通力而流通,是一种物殊动产,无记名有价证卷如车票、船票等,时间性极强,权利的行使及消灭乃瞬间之事,若查验每一持券者是否为真正权利人,势所不能,故而得绝对适用善意取得,而无记名股票贵乎流通,以时时易主为其常态,绝对地适用善意取得则有助于发挥该项动产的特殊功能。

  (二)让与人占有动产

  善意取得以让与人占有动产可资信赖为前提,若让与人非动产占有人,即不生占有的公信力。然此所谓占有,仅须让与人对所转让的动产有现实的管领力即可,不以直接占有为必要,纵让与人对动产为间接占有、辅助占有乃至瑕疵占有,亦无不可。

  (三)让与人无处分权

  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以让与人无处分权即无权让与要件,包括以下情形:

  1、无所有权。如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及附条件买卖的买受人等,对其占有标的物即为无所有权。让与人取得动产所有权的法律行为无效或撤销时,因法律行为自始不发生效力,即使得处分人自始无权处分。在二重买卖的情形,所有权人将其物的所有权依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移转于买受人中的一人后,再将该物现实交付于其他买受人,以移转所有时,其让与亦属无权处分。

  2、所有权受限制。如所有人的财产被依法查封扣押后,其所有权即受限制,所有人无权处分,所有人于此所为的处分行为,并无动产善意取得适用但在共有情形,共有物的处分应得共有人全体同意,假如共有人中的一人或数人未经他共有人同意而为处分时,其处分权限亦有欠缺,在此情形,则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3、欠缺处分权限。指本有以自己名义处分他人动产的一般权限,但对特定物无处分权而言。例如,行纪人受托出卖物品,可以自己名义处分委托物,但对委托物外的其他动产则无处分权,如行纪人误将该他物一并处分,即欠缺处分权限。

  (四)受让动产的占有

  受让动产的占有,为善意取得的基础。此处所谓受让,指依法律为受让而言,因为善取得在于保护交易安全,故让与人与受让人间必须有交易行为,法律始有保护必要,所谓交易行为,指不同主体间因买卖、互易、出资、赠与、消费借贷、清偿债务以及其他以权利的移转或设定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对于当事人因先占、继承、盗窃、抢夺、抢劫而取得财产的情形,因不存在转让人与受让人间的交易,故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余地。同样,如果交易行为因无行为能力、错误、欺诈、胁迫等原因而无效或被撤销,因该交易行为自身失去受法律保护的能力,亦无善意取得的适用,既然强调转让人与受让人间须存在交易行为,则受让人与转让人自然不得为同一民事主体,固而对于法人的分支机构间的财产的流转行为,都无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受让动产的占有,必须通过交付使动产占有发生移转,而交付有现实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四种情形,在现实交付,简易交付与指示交付,因原占有人均已丧失占有,且占有的变动均可自外部识别,故并无问题。但以占有改定方式为交付时,在观念上受让人虽已取间接占有,然让与人仍继续占有动产,此时,善意受让人能否依善意取得动产所有权,则有否定说、肯定说,折衷说,共同分担损失说及类型说等不同见解。我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在于因信赖让与人的占有而保护善意受让人,以确保交易安全。

  (五)受让人须为善意

  受让人受让动产时,必须是善意,方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关于善意,理论上有:“积极观念”与“消极观念”的区别。积极观念主张受让人必须具有将让与人视为原权利人的认识,即根据让与人的权利外相而相信其有实体权利的认识,方为善意。消极观念则主张“不知”为无权处分人即构成善意,包括不能知道或不应当知道。比较积极观念与消极观念两说,前者对于取得者的注意程度要求较高而失之苛刻,而后者则较为宽松。2从善意取得系维护交易安全的旨趣出发,消极观念说更为可取,为多数国家所采。

  善意取得的善意乃就受让人而论,与让与人是否善意无关,且在受让时为善意即为已足。至于善意的认定,通常采取推定,主张受让人非属善意者,应负举证责任。但在让人和受让人之间的交易存在足以令人生疑的情况时,受让人仍径行受让的,应推定其有重大过失,由受让人举证证明自己并无重大过失,否则,不生善意取得问题。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

  (一)动产权利的取得

  善意取得具备相应要件,受让人即取得该动产权利,原存在于该动产上的一切负担均归于消灭。

  关于善意取得性质上究为原始取得抑或继受取得,学说甚有争论。原始取得说认为,善意取得非继受原权利之权利,而系由法律的特别规定,故为原始取得。继受取得说认为,善意取得中的受让人取得动产所有权,并非源于占有,而是依法律行为所生的效益力,故应属继受取得。因为由两种学说导出的结果并无差异,即受让人取得动产所有权,动产上的旧有负担消灭。自近代以来,原始取得说一直居于通说地位。

  我们认为,善意取得法律为了维护交易安全而在原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进行反复较量的结果,即法律为交易安全之需,在财产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发生冲突、碰撞的特殊情况下,对二者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以牺牲原所有人的利益为代价,不得已而作出的慎重选择,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与便捷,建立稳固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关系

  善意取得的要件一旦具备,除发生物权变动外,还在当事人间发生债的关系,以填补物权变动对有关当事人利益的损害,从而维系双方当事人利益平衡。

  1、原所有人与受让人间的债权关系

  善意取得发生后,受让人即取得动产权利,原所有人则因此而丧失权利。由于受让人系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取得他人的动产所有权,其受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故不构成不当得利。同时,受让人因基于法律规定而取得他人动产所有权,系阻却违法,因此也不构成侵权行为。此在有偿取得时自不成问题,然在受让人无偿取得动产所有权时,受让人对原所有人应否负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我们认为,善意取得是立法政策对原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利益进行衡量的结果,法律并非漠视原所有人的利益,而是认为交易安全更值得保护。偿受让人系无偿从无权利人处受让动占产有,由于其取得利益并未付出相应的对价,则为公平起见,应使其负返还义务。

  2、原所有人与让与人间的债权关系

  一般认为,原所有人在受让人善意取得其动产所有权而受损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救济;其一,原所有人与让与人间具有合同关系(如租赁、寄托)时,可依债务不履行规定请求损害赔偿。其二,让与人有偿处分原所有人的动产后,让与人取得的对价为原所有人动产所有权消灭的对价,原所有人可依不当得利规定向让与人请求返还所受利益。其三,让与人无处分权而处分他人财产,是对他人财产权的一种侵害,构成侵权行为,原所有人可依侵权行为法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

  四、盗脏遗失物善意取得的特别规定

  (一)概述

  近现代各国进行善意取得立法时,首先区分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并赋予二者不同的法律效果。占有脱离物,指非基于所有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如盗脏、遗失物等。各国民法之所以对占有脱离物与占有委托物区别对待,其理由主要在于:动产脱离其真正所有人,而由让与人占有,这非但不是出于真正所有人的意思,而且也是真正所有人所不愿看到的。基于物权的追及效力,原则上应使受让人不得取得动产所有权。但是,所有人依其意思使受让人不能取得动产所有权。但是,所有人依其意思使让与人占有其物时,因所有人自己创造一个可使第三人信赖的状态,对交易安全产生危险,故理应承担其动产被他人无权处分的不利益。

  (二)盗脏遗失物的无偿回复

  根据各国民法关于占有脱离物的特别规定,请求回复之人,包括被害人或遗失人等,不限于物的所有人。被请求人须为盗赃或遗失物的现在占有人。被害人或遗失人为回复其物的请求时,须以该物存在为要件,该物若已灭失,则不得请求回复。

  被害人或遗失人请求回复其物的期间,自被盗或遗失之时起算。此期间属除斥期间,期间经过,其回复请求权即归于消灭。在回复期间内,盗脏或遗失物的所有权属于善意受让人,被害人或遗失人的回复请求权。在于复活被盗或遗失前的权利关系,具有形成权的性质。善意受让人取得的所有权,因此项回复请求权的行使而归于消灭,负返还义务。被害人或遗失人依法请求回复其物,不必偿还善意受让人所支付的价金,属无偿回复,善意受让人因此而受有损害,须依契约关系向让与人寻求救济。

  (三)盗赃遗失物的有偿回复

  根据各国法的规定及民法理论,盗赃或遗失物的有偿回复,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以下三种情形:1、由拍卖而买得者,包括强制拍卖和任意拍卖;2、由公开交易场所买得者,包括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一般商场等;3、由贩卖同种之物的商人处买得者。

  具备有偿回复的要件时,被害人或遗失人,自被盗或遗失之时起的法定期间内(瑞士5年,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2年),可偿还占有人买受其物时所支出的价金,回复其物。如被害人或遗失人为回复请求,但未提出价金时,其回复请求不生效力,善意受让人所取得的所有权不受影响,不受返还其物的义务。可见,偿还占有人所支出的价金系请求回复其物的法定要件。

  (四)金钱及无记名证券的善意取得

  盗赃或遗失物,如为金钱或无记名证券,受害人或遗失人不得向其善意占有人请求回复,此为金钱或无记名证券不得请求回复的规定,为各国民法所采。金钱及无记名证券,作为民法中的特殊动产,以流通性为其本质不具有个性,唯有流通才能贯彻其经济价值。若允许被害人或遗失人请求回复,则势必使此等特殊动产的功能丧失殆尽,进而害及社会经济。有鉴于此,各国民法遂规定其属于不得请求回复的特殊动产的范围,以绝对适用善意取得规则。

  五、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

  我国现在《民法通则》对善意取得制度未予确认,但司法实践却承认一定情形下的善意取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可见,我国现行司法实务已经肯认了善意取得制度,然同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及英美法国家相比,还相当不完善,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亟需在我国物权立法中予以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日千里的发展,我国市场交易异常活跃与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以维护交易安全与便捷,建立稳固的市场经济秩序。为此,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大陆法系其他国家与英美法的成功立法经验,尤其是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认真检讨我国的既有制度,对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进行重新设计。

  我们认为,善意取得作为动产物权,特别是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之一,宜将其集中规定于物权法动产所有权一章,在立法技术上对其他动产物权如质权、留置权,可作准用之规定。

  关于动产善意取得的一般规定问题,我们认为宜作如下设计:“以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为目的的而善意受让该动产占有的,纵其让与人无移转所有权的权利,肥让人仍取得其所有权。”根据该条规定,我国动产善意取得的成立,须具备以下要件:(1)标的物须为动产;(2)让与人须为该动产的占有人;(3)让与人须无移转动产所有权的权利;(4)受让人须基于交易行为而受让动产占有;(5)受让人须为善意。具备上述要件,即发生动产所有权的变动,由善意受让人取得该地产所有权,原所有人不得基于侵权行为或不当得利向动产受让人请求所有物返还或损害赔偿。至于原所有人与让与人之间的债权关系,则视其原有合同关系,或追究其违约责任,或请求损害赔偿,或返还不当得利。

  关于盗赃、遗失物等占有脱离物的善意取得问题,我国宜采现代各国通行的做法,采“例外规定主义”,规定原所有人可于一定期间内回复其物,该期间为除斥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为同我国《合同法》上规定的合同撤销的除斥期间相适应,此回复期间宜规定为1年。

  为保护信赖公开交易场所的善意买受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我国宜参酌各国立法经验,规定盗赃、遗失物等占有脱离物的有偿回复,但仅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1)由拍卖而买得的动产;(2)由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一般商店等公开交易场所买得的动产;(3)由贩卖同种之物的商人处买得的动产。同时,鉴于金钱、无记名证券等动产的特殊性,对之作绝对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原所有人不得向善意占有人请求回复。

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
电 话 : 0531-81953258
投诉电话 : 0531-81953268
传 真 : 0531-81953258
地 址: 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2666号鲁能国际中心11楼

微信
官方公众平台
扫一扫